奥氏体,铁素体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条件和机理是什么(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的作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奥氏体,铁素体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条件和机理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的作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晶间氧化与晶间腐蚀的问题?

1、晶间腐蚀的存在,会发展造成断裂,最终会引起设备事故,为防止晶界腐蚀,可以从改变钢的化学成分和改变人处理工艺方面来实施。

2、晶间腐蚀是指金属材料在高温高压下,晶界出现的腐蚀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导致金属材料强度急剧降低,从而影响机械性能和使用寿命。

3、回避容易产生晶间腐蚀的温度下处理。晶间腐蚀指腐蚀主要发生在金属材料的晶粒间界区,沿着晶界发展,即晶界区溶解速度远大于晶粒溶解速度。 (1)晶粒和晶界区的组织不同,因而电化学性质存在显著差异。

4、【答案】:晶间腐蚀,在锅炉上就属局部腐蚀之一,它是沿钢的晶粒边界进行的。一般认为是由于晶界和晶粒之间在成分和组织上的差别,而造成电位差以致腐蚀,并沿晶界迅速发展。

请用贫铬理论解释奥氏体不锈钢发生晶间腐蚀的机理

依据贫铬理论说明,常用的奥氏体不锈钢,在氧化性或弱氧化性介质中之所以发生晶间腐蚀,八成是由于加工或运用时受热不当引起的。所谓受热不当是指钢受热或缓慢冷却经过450~850 ℃温度区,钢就会对晶间腐蚀发生敏感性。

晶间腐蚀可以由于敏化处理或磷,硅在晶粒边界的偏聚造成的。你说的情况应该是将奥氏体不锈钢又重新加热到敏化温度(450℃~850℃),原来敏化生成的不稳定碳化物cr23c6又分解,融入到奥氏体中。

目前有两种理论能够解释晶间腐蚀(沿晶腐蚀)的原因,即贫铬理论和晶界杂质选择性溶解理论。前者一般认为导致晶间腐蚀的原因是由于连接晶粒边缘的固溶体中铬的贫乏而产生的电化学不均匀性。

晶间腐蚀机理 贫铬理论是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主要理论。从相图得知,不锈钢中碳在奥氏体里的固溶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500~700℃时,1Cr18Ni9钢中碳在奥氏体里的平均固溶度不超过0.01%。

发生机理:(1)贫化理论(以不锈钢的贫铬理论为例)不锈钢在出厂前已经固溶处理,即将钢加热到1050~1150℃后进行淬火处理,目的是获得均相固溶体。

晶间腐蚀:根据贫铬理论,焊缝和热影响区在加热到450-850℃敏化温度区时在晶界上析出碳化铬,造成贫铬的晶界,不足以抵抗腐蚀的程度。焊接时就会出现裂缝。

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

1、因此,对于奥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来说,热处理制度的选择和控制非常重要。合理的热处理制度可以有效延缓晶间腐蚀的发生,提高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如果热处理不当,金属晶界处的防腐蚀元素会被消耗掉,导致晶间腐蚀的发生。

2、依据贫铬理论说明,常用的奥氏体不锈钢,在氧化性或弱氧化性介质中之所以发生晶间腐蚀,八成是由于加工或运用时受热不当引起的。所谓受热不当是指钢受热或缓慢冷却经过450~850 ℃温度区,钢就会对晶间腐蚀发生敏感性。

3、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主要是在敏化温度区间内容易导致沿晶界析出连续网状富铬的(Cr,Fe)23C6。从而使晶界周围基体产生贫铬区,贫铬区的宽度约为10-5cm。

4、晶间腐蚀可以由于敏化处理或磷,硅在晶粒边界的偏聚造成的。你说的情况应该是将奥氏体不锈钢又重新加热到敏化温度(450℃~850℃),原来敏化生成的不稳定碳化物cr23c6又分解,融入到奥氏体中。

5、因为室温时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很小,约为0.02%~0.03%,而一般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含碳量均超过此值,故多余的碳就不断地向奥氏体晶粒边界扩散,并和铬化合,在晶间形成碳化铬的化合物,如(CrFe)23C6等。

6、不锈钢在腐蚀介质作用下,在晶粒之间产生的一种腐蚀现象称为晶间腐蚀。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与钢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有关。当加热温度小于左面50或大于850时,不会产生晶间腐蚀。

1Cr18Ni9等不锈钢焊接接头产生晶间腐蚀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防止接头的晶间...

防止晶间腐蚀的措施有: 1 调整焊缝的化学成份,加入稳定化元素减少形成碳化铬的可能性,如加入钛或铌等。

(1)降低钢中的碳量,使钢中合碳量低于平衡状态下在奥氏体内的饱和溶解度,即从根本上解决了铬的碳化物(Cr23C6)在晶界上析出的问题。通常钢中合碳量降至0.03%以下即可满足抗晶间腐蚀性能的要求。

应力腐蚀开裂:应力腐蚀开裂是焊接接头在特定腐蚀环境下受拉伸应力作用时所产生的延迟开裂现象。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应力腐蚀开裂是焊接接头比较严重的失效形式,表现为无塑性变形的脆性破坏。

奥氏体不锈钢压力容器晶间腐蚀的原因是什么

1、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这种腐蚀形式不仅在铬钢、铬镍钢中存在,而且在镍、铜、铝基合金中也存在。晶间腐蚀产生的原因是晶界和晶内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

2、依据贫铬理论说明,常用的奥氏体不锈钢,在氧化性或弱氧化性介质中之所以发生晶间腐蚀,八成是由于加工或运用时受热不当引起的。所谓受热不当是指钢受热或缓慢冷却经过450~850 ℃温度区,钢就会对晶间腐蚀发生敏感性。

3、因为室温时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很小,约为0.02%~0.03%,而一般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含碳量均超过此值,故多余的碳就不断地向奥氏体晶粒边界扩散,并和铬化合,在晶间形成碳化铬的化合物,如(CrFe)23C6等。

奥氏体钢焊接接头易在什么部位产生晶间腐蚀,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晶间腐蚀: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晶间可能发生在焊缝区、熔合区,也可能发生在热影响区的敏化区(600~1000℃)。

2、晶间腐蚀可以分别产生在焊接接头的热影响区(HAZ)、焊缝或熔合线上,在熔合线上产生的晶间腐蚀又称刀线腐蚀(KLA)。不锈钢具有耐腐蚀能力的必要条件是铬的质量分数必须大于10~12%。

3、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这种腐蚀形式不仅在铬钢、铬镍钢中存在,而且在镍、铜、铝基合金中也存在。晶间腐蚀产生的原因是晶界和晶内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

4、依据贫铬理论说明,常用的奥氏体不锈钢,在氧化性或弱氧化性介质中之所以发生晶间腐蚀,八成是由于加工或运用时受热不当引起的。所谓受热不当是指钢受热或缓慢冷却经过450~850 ℃温度区,钢就会对晶间腐蚀发生敏感性。

5、硌的碳化物主要在晶间析出,由于这种碳化物的含硌量远高于基体中的含硌量,他的形成势必引起临近区域的聚集扩散,从而造成贫硌。由于贫硌不能抵抗某些介质的腐蚀就形成了晶间腐蚀。

关于奥氏体,铁素体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条件和机理是什么和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的作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投稿,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联系邮箱:835971066@qq.com

本文链接:http://www.cgbcj.com/post/1029.html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